【教学巡礼·立德树人】大爱育人行致远,兢兢业业诠奉献 ——记宜春学院优秀教师贺冬博士

发布时间:2025-07-16

  

  贺冬,江西芦溪人,南开大学法学博士,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后,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宜春学院农村社会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讲师。曾供职于江西省芦溪县新泉乡人民政府,在《西藏大学学报》《青海民族研究》《青海民族大学学报》《青海师范大学学报》《领导科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在《萍乡市人民政府公报》《萍乡内部参考》《萍乡人大》《萍乡政协》《萍乡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100余篇,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主持江西省社科规划课题1项,主持完成江西省博士后研究人员科研择优课题2项,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课题1项,宜春市社科规划重点课题3项,著有专著《“互联网+”对江西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贡献测度与提升对策研究》《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关联研究》《乡村社会调查研究》3部,参编著作2部,撰写的研究报告获副厅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10次。 

“身为一叶无轻重,愿将一生献宏谋。”在宇宙面前,地球很渺小;在国家面前,他很渺小。他就像一座灯塔,在偌大的教学海洋里只是一个光点,在传道授业的最前线做着最勤恳的工作。而对于我们来说,他却是万屡阳光,于乌云密布中出现的万丈光芒。让我们一起走近这样一位优秀的师者——贺冬

 


苦心耕耘育桃李  一片冰心在玉壶

回忆起自己第一次上三尺讲台,贺冬老师会心一笑,“最开始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时,我博士刚毕业,习惯了科研,教学则正处于懵懵懂懂的年纪,很多事情都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他在采访中感慨时光飞逝,初为人师的兴奋与激动及第一次与家长接触的紧张与不安,一切都历历在目。教师是个需要积淀的职业,“我最初并不是一个敢于交流的人,甚至和女孩子讲话都会害羞,为了从一名初任老师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教师,我经常强化自我审视,我必须清楚地知道教师对于我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份事业,更应该是我毕生追求的事业。”思想的成长,得心应手的教学方式,在与同事、学生的交流中实现教学相长。“平时和同事、学生们交流,同行老师睿智的思想、渊博的学识,学生们对于专业知识的如饥似渴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提高。在交谈间,自己也能收获来自不同的声音,潜移默化之中增长了自己的学识。”言语中,贺冬老师满是感激。

“授人以渔”——这是贺冬老师对他自己的教学理念的概括。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如果要给予学生一杯水,那么自身必须得拥有一片江,要把自己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在求学成才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在担任班主任的过程当中,贺冬老师深刻体会到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学生的身心健康的成长需要一个良好的引导,而老师则是这个引路人,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轨道。贺冬老师言辞恳切地说到:“我们不仅要教授给学生课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为人处世的道理,树立敬德修业,自强不息的理念。”同时,他也强调,“我们不仅要读大学的书,也要读社会的书。在不耽误学习的同时,同学们也可以适当的参加一些勤工俭学的工作,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既可以帮父母减轻一些负担,也能让自己的大学生活得到充实。”

 


         不尽关爱如春风化为春雨润成长

在大学里老师与学生的交流问题让很多人都感同身受,我们熟知在大学与每位老师的接触总是少之又少,难免会让学生与老师之间产生些许的距离感。而贺冬老师则深深地颠覆了学生对大学老师的认知。在采访中我们得知,贺老师对于他所带的17级城市管理班,凡事都亲力亲为,任劳任怨。他经常深入到学生寝室与同学们打成一片;当同学生病住院时,他第一时间赶到医院,二话不说自掏腰包为学生垫付医药费。像这样类似的“小事”数不胜数。贺冬老师这份尽职尽责的态度让同学们深受感动,也让他们深刻体会到“走进宜春学院就是一家人”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更是饱含温暖与行动的真实写照。

在谈到如何与学生相处时,贺冬老师主张亦师亦友。在平时的生活中,贺冬老师从不以老师的身份自居,都把学生当作学弟学妹看待,学生与他称兄道弟也毫不介意。而在课堂上,贺冬老师也谨记自己的职业道德操守,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标准严格要求学生。除课堂之外,贺冬老师更是督促每一个学生考证过级,不让他们在大学留下遗憾。他说:“我希望我的学生在毕业离开学校时能有沉甸甸的收获,当跨出大门的那一刻心中的自豪感与踏实感油然而生。” 

贺老师在给同学们授课

   采访中,我们有幸来到了贺冬老师的课堂,近距离感受了他的授课方式。在课堂上,贺冬老师经常与同学们互动,并在课堂上穿插一些案例分析的题目,让同学们自主参与讨论,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他说;“要与同学们常见面互动才能更好得进行教学,提高同学们对这门学科的兴趣。”正是这样的理念贯穿,整堂课下来,效率与成果并存。面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疑惑,贺冬老师则积极为同学们解疑答惑,耐心引导。

同学们正在认真听讲


甘为孺子育英才  克勤尽力细心裁

“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这是礼记中的一句话,而它也成为贺冬老师思想上的准则,在教学之路上不断践行着三关“关心、关爱、关怀”。在教学期间,贺冬老师经常关注学生们毕业出路的走向,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提供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对于自己人生道路有正确选择,并且把学习到的先进理念不断落实到自己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比如对于思政专业的师范生,他认为:“只有对师范生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职业技能训练,才能形成师范生职业技能的整合效应,师范生才能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表现出良好的专业素养。”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他始终不忘学习,努力让自己追赶时代的脉搏,在不断奋进的过程中成为学生的源头活水。他本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深切认识到:也许书本的知识不会变,但应用的环境会改变,教学是为了最终的运用。

正是这样的教学理念,使得班上的同学们在毕业走向的人生十字路口不至于彷徨,2021年上半年,贺冬老师任班主任的17城市管理班35位学生中,有一大半同学通过考试,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朱声鹏同学通过司法考试,现在宜春知名律师上班;叶星宇同学录取到暨南大学企业管理专业读研,樊文君同学录取到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读研,牟钰淋同学录取广西师范大学学科历史专业读研,熊志康同学录取到江西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读研,梁涛同学录取到沈阳化工大学社会保障专业读研,吴佳同学通过了国家公务员考试,考上公安部长江航运总局公务员,曾金梅、刘涵菲等同学通过了江西省公务员考试,分别考上赣州、抚州乡镇街公务员,张琪同学考入九江市教师编,吴圆燕同学考入南昌市教师编,其他同学都签入企业等单位。班上林琴同学患重病,贺冬老师带头捐款1000元,并发动政法学院师生积极筹集善款1万余元,协调学校学工处等部门申请到重大疾病风险救助金1万元,解了林琴同学家庭燃眉之急。

 

              从容育人七余载  甘为人梯不争春


在七年的任教时间里,贺冬老师已经连续三年获得“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并获得2022年“师德标兵”荣誉称号。谈及经验,贺冬老师也与我们分享了几点经验:第一 ,应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之重大,积极作为,时时刻刻为学生着想,同时也要在我们的教育科研事业方面有所作为。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尽心尽力。第二,要及时改进教学科研的方式方法。教师应经常与学生交流自己的授课方式,对学生提出的不足及时改进。第三,要有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的心。教师要对得起国家赋予大学老师的职责与荣誉,干一行爱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在采访的最后,贺冬老师也给我们学生在学习和处世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同学们要放下自己的傲气。常言道,人可有傲骨,不可有傲气。面对老师的教导,要虚心接受,切不可盲目自信。其次,要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进行规划。大学四年一晃而逝,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分每一秒,不要虚度年华,让自己留有遗憾。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定要学会释放压力。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捧在手心里长大,面对挫折,他们不能很好得正视它,抗压能力较弱。贺冬老师生动地为我们作了比喻,“人生就像心电图,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一直平顺你就挂了。我们的心态一定要放平和,积极的面对挫折,从而让自己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图文一审:张鑫 

图文二审:罗许生

图文三审:江海华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