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学院基本情况

发布时间:2025-07-03



源远流长 法政交融


 宜春学院政法学院历史底蕴深厚,其发展可追溯至 1977 年,前身为原宜春师范专科学校设立的马列主义教研室。1984 年,在此基础上创办政史系。2000 年宜春学院成立后,相关专业有所调整。直至 2006 1 月,学校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公共事业管理、法学专业及社会科学教学部,正式组建政法学院。

 学院现开设法学、知识产权、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管理四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达 1143 人,办学规模持续扩大,致力于为社会培育高素质专业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现有教职工 49 人,其中教授 4 人、副教授 11 人,博士 17 人 ,专任教师中 96% 以上拥有博士、硕士学位。同时,汇聚了江西省首届普通高校金牌教授、最高人民法院第三巡回法庭诉讼志愿专家等一批优秀人才,以深厚学术造诣与丰富教学经验助力学生成长。


科教并进 德法彰明


 在科研与教学实践方面,学院成果斐然。拥有 4 个省级科研平台,包括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建有模拟法庭等 3 个实验室,为科研与实践教学提供有力支撑。此外,学院与 43 家单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学院锚定建成省内领先、全国有影响力的政法人才培养与科研平台目标,秉持 “德法相济,固本图新” 院训,弘扬 “务实创新、团结奋进” 精神,形成政产学研融合、特色学科突出、德法协同育人的办学特色,扎根地方,深耕农村社会建设研究,为区域法治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保障。


学院联系方式:

1)政法学院官方网址http://yywd.jxycu.edu.cn/

政法学院官网二维码(长按识别

2微信公众号:宜春学院政法学院

宜春学院政法学院公众号二维码(长按关注)


(3)学院联系电话

      综合办公室:0795-3201233

      教学与科研工作办公室:0795-3200832

      学生事务办公室:0795-3200832


专业介绍


法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际需要。培养德才兼备,具有扎实的法学专业知识理论基础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公正、高质、高效管理能力、服务能力与创新能力、公正执法司法、高效法律服务技能,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 

核心课程:必修课主要有经济法、国际法、商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知识产权法;基础课主要有习近平法治思想、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律史、民法学、刑法学;选修课主要有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环境资源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实务技能课主要有法律文书训练、法律职业伦理、模拟法庭课、律师制度与实务;跨学科拓展课主要有行政管理学、会计学原理。

毕业生去向:毕业生以适应领域广泛和择业竞争力强为主要特点,可在企业事业单位从事党政管理、纪检监察、企业管理、合同管理、法律事务管理;在立法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从事相关管理、服务、行政执法等工作;在公、检、法、司等机关从事治安管理、案件侦查、法律监督、公诉、审判、司法行政等工作,担任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人民警察等;在律师事务所、公证处、仲裁机构和其他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服务工作,担任律师、公证员、仲裁员、企业事业法律顾问等;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法律教学与研究工作。

新高考选考科目:不提科目要求


知识产权专业

培养目标: 知识产权专业是法学领域的重要分支,聚焦于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管理、运用及争议解决,旨在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以法学为基础,融合管理学、经济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强调“法律+技术+商业”三维能力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具备全球化视野和实务能力的专业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学术交流、模拟法庭竞赛等多元化路径,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具有扎实的法学基础、知识产权理论、实务操作能力、跨学科融合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

核心课程:法学基础类课程有民法总论、合同法、民事诉讼法、国际法;知识产权核心类课程有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知识产权战略;实务技能类课程有知识产权代理实务、知识产权诉讼模拟、知识产权文献检索、专利撰写实训;跨学科拓展类课程有科技基础与创新管理、人工智能与数据法律、文化产业版权运营。

毕业生去向:在立法、行政、审判、检察等部门从事专门的知识产权司法审判及其他法律事务,或者在版权局、商标局、专利局、科技局等知识产权部门、律师事务所、专利事务所、商标事务所、企业及政府机关等单位工作。

新高考选考科目:不提科目要求



城市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新时代城市治理发展需求,面向政府职能部门、城市公用事业部门、社区及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培养系统掌握现代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具备协同创新意识与国家化视野,能够熟练运用城市管理数字化方法与工具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素质人才。

核心课程:必修课主要有城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公共伦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课程主要有管理学原理、行政管理学、公共政策学、城市管理学等;选修课主要有城市土地管理、城市旅游管理、城市规划管理、城市数字化管理、城市公用事业管理、公共危机管理、城市交通管理;实务技能课主要有公务员考录实务、非营利组织管理、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社区管理;跨学科拓展课主要有行政与行政诉讼法学。

毕业生去向: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机关、城市规划/建设/执法部门、市容环境与园林绿化管理部门、城市公用事业单位、社区、城建相关企业及教育科研机构从事管理、教学或科研工作。

新高考选考科目:不提科目要求


学生风采

 近年来,学院以 “第二课堂成绩单” 制度为抓手,全面推进五育融合发展,构建起多维育人体系。

实施德育铸魂工程,打造 “红色基因传承工程”,通过红色经典朗读、故事宣讲、歌曲传唱、人物访谈、旧址走读、剧目表演、影片放映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品德修养。

推进智育赋能行动,依托学院特色社团,开展辩论赛、模拟法庭、法律文书竞赛、双创赛事等活动,激发学生思辨能力与创新意识,助力锤炼专业本领。

开展体育强志计划,组织借物赛跑、校园环跑、球类联赛、趣味运动会等项目,以丰富多样的体育形式强健学生体魄,磨砺意志品质。

深化美育润心项目,举办汉服秀、主持人大赛、配音大赛等活动,搭建美育实践平台,滋养学生审美情操。

落实劳育塑人举措,开展普法宣传、法律援助、校园清扫、支教助学等实践,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强化责任担当,涵养奉献精神。

五育协同发力,成效显著。学院累计开展各类活动 200 余场,为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筑牢根基。学生在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文体比赛等领域全面开花,近年来在各类科技创新、创新创业活动中斩获省级以上奖项 19 项,在专业竞赛中荣获省级以上奖项 57 项,在社会实践领域获得省级以上奖项 8 项,交出了一份亮眼的育人答卷。


省级项目研究成果音乐会红色剧目表演

红色旧址走读

红色实践活动

模拟法庭

庭审观摩

普法宣传

志愿服务

职业规划大赛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院级初赛


就业前景:

政法学院始终以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为核心目标,打造"学科交叉、实践赋能、全程护航"的特色育人体系,为学生构建多元化发展路径。

 近年来,学院毕业生深造率持续提升,大批学子跻身国内"双一流"高校及国际知名学府继续深造——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国内顶尖学术机构均有我院学子攻读硕博学位,部分优秀学生更成功斩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等国际名校的录取资格,在学术科研领域持续深耕,为未来投身高端法律职业或学术研究筑牢知识根基。

就业质量方面,学院近三年就业率稳定保持在80%以上,毕业生竞争力在法律行业持续凸显。在公检法系统、头部律所及企业法务等核心领域,我院学子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与实践能力备受青睐:通过公务员考试跻身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的毕业生,已成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骨干力量;加盟金杜、中伦等知名律所的学生,在商事诉讼、跨境法务等领域迅速成长为业务主力;服务于央企法务部的毕业生,则在企业合规管理、风险防控等工作中发挥关键作用。此外,政府法制部门、仲裁机构、公证处等法律实务场景,亦活跃着我院毕业生的职业身影。

学院培养的优秀校友已成为行业标杆:校友郑骏翔任职于最高人民检察院,以精湛的专业素养投身法治建设;熊辉林、龙庚云等校友创办规模化律所,带领团队跻身行业领军梯队。这些榜样力量激励着一届届学子传承学院精神,在法律职业道路上续写辉煌篇章。


图文来源:宜春学院招生就业处

编辑:钟烨华

校对:陈芳祺

图文一审:何杰

图文二审:敖林珠

图文三审:詹婷

宜春学院融媒体中心

2025615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