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学生通讯员万泽钦)为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在实践中淬炼青春担当,宜春学院政法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于7月5日深入铜鼓县棋坪镇幽居村,以追寻红色足迹,感悟初心使命为主线,接续开展沉浸式红色文化教育。在幽居村党支部书记萧文的全程引领下,师生们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触摸信仰温度,汲取奋进力量。 晨光初绽,实践队一行肃立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生动的党史教科书,铭刻着无数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所做出的伟大牺牲,这里长眠着137位为革命事业捐躯的无名烈士”萧文书记的讲述低沉而有力。全体师生肃立默哀,深切缅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与崇高精神,深切体会到:所谓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曾以生命为盾,为我们铺就了通向光明的道路。 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 历史的厚重,在幽居会议旧址的砖木结构间愈发鲜明。在幽居会议旧址,萧文书记生动讲述了滕代远、彭德怀等革命先辈在此运筹帷幄,领导湘鄂赣边区军民开展艰苦卓绝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通过近距离观看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详实的文献资料,使实践队员深切领悟到革命先驱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卓越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永不过时的艰苦奋斗作风,更在心田埋下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坚定火种。最后同学们移步至近旁的湘赣鄂苏维埃政权旧址与红十六师会师旧址,斑驳的墙壁仿佛仍在低语往昔的烽烟。伫立于这承载着革命星火与铁血荣光的历史坐标间,凝视着岁月镌刻的印记,学子们指尖触碰到的不仅是冰冷的砖石,更是滚烫的信仰脉搏。身临其境的震撼,让教科书上的文字化作了血脉贲张的生动课堂,对先辈筚路蓝缕的奋斗征程有了刻骨铭心的体认,传承的信念愈发坚如磐石。这些承载着厚重革命历史的场所,无言诉说着这片红土地上曾经的风云激荡与浴血奋战。置身于这些重要的历史现场,学子们对革命先辈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进一步增强了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感,从中汲取了强大的信仰力量和前行的动力。 参观幽居会议旧址 午后的幽居村,蝉鸣与犬吠交织成乡村特有的乐章。同学们怀着崇敬之情同学们专程拜访了幽居村的老党员。老人们虽已白发苍苍,但都精神矍铄,眼神中依然闪烁着对信仰的坚定光芒。他们抚摸着珍藏的党徽,与同学们亲切交谈,从家长里短聊到历史沧桑,他们向围坐在身边的学子们缓缓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时代变迁,从艰苦岁月到村庄今日的发展。特别是其中一位拥有五十五年党龄的老党员,他谈到对党的忠诚,谈到作为一名普通党员的责任与坚守,谈到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那些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话语,那些刻在皱纹里的岁月印记,让学子们真切地触摸到了一位老党员滚烫的初心与不变的信仰,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共产党员”这四个字沉甸甸的分量。 幽居村老党员与学生暖心互动 获得“光荣在党50年”勋章的老党员 夕阳西下,实践队结束了一天的行程。回望那座静静矗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回想幽居会议旧址里斑驳的墙壁和珍贵的遗物,同学们心中涌动着难以言表的感动。这些沉默的红色遗迹,无声地讲述着血与火的故事,铭刻着先辈们为理想抛头颅、洒热血的壮烈情怀。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灯塔,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提醒着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这份由无名烈士和老党员们共同传递的信仰力量,将激励着宜春学院的同学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努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篇章。 一审:赵振宇 二审:邓 超 三审:江海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