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学生通讯员黄旭丹)7月6日清晨,伴随着铜鼓县棋坪镇幽居村袅袅升起的炊烟与豆香,宜春学院政法学院“法治赋能红土,青春筑梦棋坪”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在带队老师赵振宇、罗欣雨的带领下,围绕乡村产业调研与产业振兴开展实践活动。本次实践活旨在引导广大青年学子通过沉浸式扎根基层的生动实践,在田间地头触摸乡土温度、在农事体验中淬炼兴农本领、在产业调研中探寻法治赋能乡村振兴有效路径。 村民制作豆腐图(许馨婷摄) 实践团的首站深入幽居村村民家中,近距离观摩、参与传统豆腐制作的全过程。从豆子浸泡、石磨磨浆到柴火煮浆、点卤成型,同学们被这份传承的匠心所吸引。热情好客的村民大妈邀请大家品尝新鲜出炉的纯天然豆浆,甘甜的滋味令人难忘。付瑞钰同学感慨道:“豆浆健康又美味,但日复一日早起做豆腐真的很辛苦。大妈的热情让我们倍感温暖,虽然我们坚持付了钱,但这份淳朴的乡情是无价的。”聂诗莹同学则敏锐地观察到了乡村产业的内生协作模式:“我们了解到村民之间形成了高效的接力合作。一户人家完成鲜豆腐制作后,会直接供应给下一户进行煎制,最终产品被带到镇上销售。这种邻里间的产业链条,是乡村智慧的生动体现。” 顶着炎炎夏日,实践团走进村户养蜂点,探访铜鼓县特有的珍贵农产品——树参蜜。在经验丰富的蜂农指导下,同学们惊喜地发现这里的蜜蜂性情温顺。尽管部分同学面对蜂群稍显紧张,但大多数同学克服了心理障碍,展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勇气,近距离观察蜂巢结构,并亲身参与了检查蜂脾、摇蜜、取蜜等核心环节。当金灿灿、散发着独特花香的树参蜜从摇蜜机中缓缓流出时,现场充满了收获的喜悦和惊叹。 实践团现场取蜜图(童晨摄) “亲手参与采摘的蜂蜜,感觉格外香甜!”品尝到劳动成果的同学们,对这份大自然的馈赠赞不绝口,也深刻体会到蜂农劳作的艰辛。这份独特的体验激发了大家支持乡村产业的热情,同学们纷纷踊跃购买这价格亲民且功效十足的树参蜜,将这份“铜鼓的甜蜜”和背后的故事分享给家人朋友。一罐罐蜂蜜的成交,不仅是简单的消费,更是学子们对当地产业的支持和对这份浓厚“人情味”的真挚回应。 现采蜂蜜图(付瑞钰摄) 下午两点半,带着上午的实践收获,实践团师生前往“幽居蜂蜜工厂”进行深度考察。工厂负责人王国挥介绍了幽居村的“明星产品”——纯天然的树参蜜以及来自宜丰的优质百花蜜。同时讲授了铜鼓蜂蜜产业的发展历程、树参蜜的独特价值,以及现代化、标准化的蜂蜜加工与质量控制流程。在调研中,实践团了解到长期以来,受限于SC认证缺失,当地蜂蜜难以进入正规销售渠道。去年6月,在铜鼓县供销社的帮扶下,幽居蜂蜜成功获得SC认证,并通过成立供销公司、规范使用“供销”标识等举措,有效提升了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从政策扶持到认证指导,再到品牌打造,这一系列举措让大家看到了铜鼓县政府对乡村产业的大力支持以及基层干部的责任担当。 王国挥讲授蜜蜂相关知识(罗欣雨摄) 参观幽居蜂蜜基地(罗欣雨摄) 蜂蜜产业作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之一,主要通过政府支持和购买者的口口相传接取订单,这种“小而精”的特色产业模式,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生动实践。但农户们也反映,由于网络基础设施的限制乡村数字化建设匮乏,村里虽然配备了电商直播间,但由于缺乏懂技术的年轻人,设备长期闲置。宣传推广渠道有限,很多优质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 助农直播间图(黄旭丹摄) 一天的沉浸式实践活动圆满结束。宜春学院政法学院的学子们走出校园,深入田间地头与生产一线,不仅亲身体验了豆腐制作、蜂蜜采集等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农业生产环节,更深刻认识到特色农产品产业在激活乡村经济、促进农民就业、传承地方文化中的关键作用。 全体合影(罗欣雨摄) 此次宜春学院政法学院在铜鼓县棋坪镇幽居村的三下乡活动,是一次青春力量与乡土情怀的深度交融。学子们带走的不仅是甘甜的蜂蜜和难忘的记忆,更在心中种下了振兴乡村、建设国家的种子。学院将持续引导青年学子关注“三农”问题,发挥专业所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审:罗欣雨 二审:彭农乐 三审:江海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