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学生通讯员万泽钦)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深化三下乡实践育人成效,宜春学院政法学院师生团队走进铜鼓县棋坪镇大梅村,在群山环抱的云雾茶乡展开了一场沉浸式产业调研。此次实践以“解码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为核心,通过田间地头的细致考察、茶农院落的深度访谈,系统梳理了大梅云雾茶从生态孕育到产业蝶变的发展脉络,更让学生在实践中锤炼调研能力,体悟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将专业所学与乡土需求深度融合,践行“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育人使命。 调研队深入大梅村调研 调研生态工艺,分析品质要素。团队核心任务迅速聚焦大梅村特色高山云雾茶产业。师生们深入村落,与世代耕耘的茶农促膝长谈,在村民引领下实地探访棋坪镇大梅村核心产区的生态茶园。这里的茶园坐落在海拔800米以上的群山之间,终年云雾缭绕,空气湿润清新。富含红壤富矿物质的独特地理环境,显著的昼夜温差,充沛的太阳光照共同孕育了“大梅云雾茶”卓尔不群的品质基础。 师生们仔细观察茶树的生长状态:叶片厚嫰,色泽深绿油亮,茸毛密布。在茶园技术员的现场讲解中,团队不仅重点了解了传统炭焙这一塑造大梅云雾茶“幽雅兰花香”与“醇厚甘爽”独特风味的灵魂环节,认识到生态优势与匠心工艺是其核心竞争力,更从他们口中得知了产业的显著变化。讲解员介绍,得益于铜鼓县及棋坪镇将茶产业列为重点扶持的特色农业,近年来在茶园改造升级、生态种植技术推广、区域公共品牌,打造、电商物流配套完善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实践队员们感慨,过去的零星种植、手工小作坊、自产自销、价格低廉,产业链短,附加值低,茶农们的利润自然很低,但如今在合作社组织下,实现了规模化生态种植、标准化清洁生产,融合传统炭焙工艺,统一品牌运作,产业组织化程度、技术水平和市场意识已不可同日而语,茶叶行业在铜鼓县政府大力扶持和大梅村茶农们不懈努力下蒸蒸日上,正不断改善着大梅村人民的生活。 调研队仔细观察茶树 考察产业现状,解析发展瓶颈。带着对茶叶生产一线的认知,师生们深入村民家中开展深度访谈。在茶农李大姐家,团队了解到茶叶收入已成为家庭经济的核心支柱,她还展示了农闲时与邻里合作,通过社交平台销售竹笋、菌菇等山货的多元增收实践。返乡青年小陈则分享了其创新探索:利用短视频平台推广大梅云雾茶及茶园风光,尝试以茶旅融合模式拓宽产业边界。 访谈中师生们发现,尽管村民已构建起茶叶、竹编、山货销售及新业态运营的多元收入体系,但普遍面临四大发展瓶颈:一是区域品牌影响力局限于本地市场,缺乏全国性认知度;二是传统销售渠道占比过高,电商运营能力有待提升;三是深加工产品仅停留在初级制茶阶段,产业链延伸不足;四是气候灾害应对与市场价格波动的双重风险防控机制尚未健全。这些痛点精准指向了产业升级的关键突破方向。 师生与村民亲切交谈 总结实践经验,擘画振兴路径。随着调研行程渐进尾声,师生们对大梅村以云雾茶为核心的特色产业形成了立体认知与深度洞察。此次实践紧扣产业脉动:在高山云雾茶园中系统梳理了从生态种植到匠心制作的全产业链细节,尤其探明传统炭焙工艺对塑造兰香馥郁、回甘持久顶级品质的灵魂作用;在茶农家常叙谈间,真切感知到产业兴旺对乡村生计的现实意义与未来期盼。团队深刻认识到,得天独厚的生态基底、独树一帜的传统工艺、政企社协同推进的转型机制构成产业核心竞争力,而品牌价值提升、市场渠道拓展、产业链纵深延伸及抗风险能力建设则是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抓手。调研清晰勾勒出大梅村茶产业从分散弱小到组织化、品牌化、科技化的进阶轨迹,为乡村振兴绘制了切实可行的发展蓝图。 此次大梅村之行,是实践团队以脚步丈量产业肌理、用心灵解读乡土振兴的扎实实践。队员们不仅形成了关于高山云雾茶从生态禀赋、技艺传承到市场现状的全方位认知,更产出了聚焦产业细节的专业调研成果。这份凝聚学生智慧的实践记录,既深化了青年学子对乡村特色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也为这片孕育优质云雾茶的红土地留下了来自高校学子的关注与真挚祝福。青春的足迹在茶香氤氲中延伸,踏出了助力乡村振兴的铿锵足音。 一审:彭 东 二审:彭农乐 终审:江海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