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学生通讯员 郑芷矜 黄旭丹 万泽钦)在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及法治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探索乡村振兴与乡村法治社会建设的创新模式与有效路径,2025年11月15日至16日,由江西省教育厅和司法厅研究基地——宜春学院法治乡村建设研究中心暨法律明白人培训基地、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中心基地——宜春学院农村社会建设研究中心、宜春学院政法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乡村振兴与乡村法治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宜春顺利召开。 本次研讨会于宜春学院科技楼M2-408会议室举行。与会人员构成多元,涵盖全国多个省市的高校教师、科研机构学者及实务部门专家,包括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副教授瞿理铜、中共上海市金山区委党校讲师姚睿、中共宜宾市翠屏区委党校游春丽、甘定蒲、朱小玲、饶萌、陈锡梅等副股长与讲师;还有来自同济大学、江西财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渤海大学、大理大学等全国20余所高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代表50余人共同参与研讨。宜春学院科研处副处长袁杰辉,政法学院党委书记江海华、院长黄心华、副院长罗许生、周黎鸿教授、陈淑文副教授、陈红艳副教授、丁小琼老师、张鑫老师等参加了此次学术会议。
11月16日上午9时,研讨会开幕式于科技楼M2-408会议室举行,黄心华主持开幕式。他对到场的领导、嘉宾、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简要介绍宜春作为赣西中心城市的人文底蕴与发展概况。他逐一说明参会人员基本情况,感谢各界对宜春学院政法学院学术交流的支持,随后有序推进开幕式各项议程。
江海华致辞。他再次对与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问候,并简要介绍了政法学院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基本情况。同时,他表示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与学院发展方向高度契合,为行业交流搭建了优质平台,期待各位专家学者分享见解、凝聚共识,助力相关领域研究与实践创新。
开幕式后,参会的领导、嘉宾、专家学者在科技楼前集体合影。随后,大家前往政法学院参观文化墙,通过图文展示全面了解学院办学理念、发展历程与学术成就。茶歇环节为各方提供了自由交流契机,进一步增进彼此了解,为后续研讨环节的深入开展奠定基础。
学术交流环节由瞿理铜教授主持。瞿理铜在开场时首先介绍了自己的学术背景。他表示,自己曾在党校系统工作多年,长期关注乡村振兴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对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抱有浓厚兴趣。作为本场研讨的主持人,他期待通过与会学者的深入交流,共同探讨乡村振兴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在简要说明会议规则后,瞿理铜引导与会学者围绕乡村振兴相关议题展开讨论。
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汪子策以环境治理为切口,作《农村环境整治政策落地中的规则再生产》主题报告。他指出,农村环境整治政策执行兼具“高位推动”与“基层首创”特征,通过北京市平谷区个案研究发现,村民与政策层面的上下互动,推动了法治刚性的软化。上层原则性政策经双方预期表达、协商妥协等反复转译,结合“红黑榜”“下交群评”等乡村软法经验完成规则再生产,这类新规则获上层默许鼓励,有效助力政策落地。报告强调,实现正式与非正式制度衔接、保障村民共享治理成果,是乡村环境治理的长期课题。
紧随其后,大理大学硕士研究生秦丹丹以论文《“两个结合”视域下大理古生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实践研究》分享研究成果。报告聚焦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白族村落大理古生村,揭示“两个结合”在乡村场域的实践路径与文明生成逻辑。她指出,古生村通过“科技小院”推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小农经济转型结合,同时创新性发展白族传统文化,实现其与现代治理、生态文明观的融合。这种有机融合而非机械叠加的实践,构建了产业、文化、生态与治理协同共进的现代文明雏形,为传统村落现代化转型提供了鲜活基层样本。
中共宜宾市翠屏区委党校科研股助理讲师饶萌则将目光投向农业农村现代化根基建设,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衔接为分析视角,围绕“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基作用”核心主题展开报告,其研究题目为《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基作用——基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衔接的分析》。她指出,脱贫攻坚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培育现代人才、升级特色产业筑牢发展基础,政策衔接是防返贫、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却面临政策协同不足、资源配置失衡等挑战。报告提出,可通过产业与科技政策衔接强化创新驱动,以基础设施升级、生态治理协同推进农村发展,依托教育就业与社保政策提升农民素质,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持久动力。
谈及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发展,江西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张进围绕新质生产力与数字乡村建设的深度融合议题,在报告中系统阐释论文《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乡村建设:应用机制、现实梗阻与实践路径》。他指出,新质生产力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为核心,通过驱动农业生产转型、优化农村生活场景、激活乡村经济生态、推动绿色发展,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多维度支撑。当前,数字乡村建设仍面临基础设施失衡、人才断层等现实梗阻。报告提出,需通过科技适配、产业升级、治理提升、文化赋能构建融合路径,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新动能。
最后,渤海大学硕士研究生王丙荻聚焦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关键环节,其论文《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学校思政课建设的困境与对策研究》直指农村思政课发展质量与现状的核心议题。他在报告中指出,思政课建设困境本质是城乡二元结构在教育领域的延续,反映出公共教育资源分配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适配短板,既关乎教育公平微观呈现,更涉及乡村文化主体性重构与人才振兴可持续发展。基于新时代教育需求,报告系统剖析困境成因并提出针对性对策,为农村思政教育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在学术研讨环节,瞿理铜对各报告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专业评议。在汪子策报告其关于农村环境整治政策的研究后,瞿理铜肯定其案例分析体现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同时建议可进一步突出问题导向,通过典型案例或智库分析深化研究。针对饶萌的研究,他指出其关于脱贫攻坚的探讨视角较为宏观,建议将研究范围聚焦到宜宾地区,以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和实践价值。对于张进的论文,瞿理铜赞赏其选题具有创新性,同时指出需要避免宏大叙事,通过深入的实地调研来提升研究的实践深度。同时,瞿理铜在评议中特别强调,学术研究要注重概念界定的严谨性,这是构建学术逻辑体系的基础。
随后,姚睿针对学术报告进行总结评议。他结合五位报告人的内容与自身在上海市金山区的工作实际指出,构建顶层规则与基层软法体系,要进一步聚焦乡村法律。乡村建设在赋能的同时也要注重减负,应用机制创新不足且不够深入,可操作路径偏宏观。同时,姚睿总结到学术报告中的五篇论文从政策、教育、治理、科技、文化五个维度,全景式展现了乡村振兴与乡村法治社会建设的丰富内涵。金山区案例显示,这些维度在实践中相互交织,一流治理催生先进产业,深厚文化滋养居民素养,为法治和教育提供土壤,科技则贯穿其中持续赋能。
罗许生作会议总结讲话,他首先对莅临现场的专家学者、师生代表及工作人员致以由衷感谢。罗许生指出,本次研讨会反响热烈、成果丰硕,五十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共话学术。会议征集论文八十余篇,经严格评审收录六十余篇,成果涵盖乡村振兴、法治建设等重要议题,兼具理论与实践价值。现场研讨氛围浓厚,思想碰撞频繁,有效搭建了高质量交流平台,为相关领域研究深化注入新动力。
最后,陈淑文主持颁奖环节,罗许生、周黎鸿、陈红艳三位老师共同为获奖作者颁发荣誉证书并合影留念。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乡村振兴、法治建设等领域的学术交流与跨界合作搭建了坚实桥梁,更凝聚了多方智慧、深化了研究共识,彰显了协同创新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未来,宜春学院政法学院将持续秉持开放合作理念,深化与高校、党校、实务部门等各方的联动协作,聚焦核心议题深耕学术研究、共推成果转化、共育优质人才,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合力。
图文一审:徐德明 图文二审:罗许生 图文三审:江海华 |

















